我国加快工业数据开放共享 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通博官方网址手机版》并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通博官方网址手机版》题:开放,开启中国教育新篇章记者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全方位战略部署,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截至目前,作为教育开放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教育部和各省市审批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计2405个,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
我国加快工业数据开放共享 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 题:开放,开启中国教育新篇章记者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全方位战略部署,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截至目前,作为教育开放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教育部和各省市审批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计2405个,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同时,与52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开放,带给中国教育新气象,开启中国教育新篇章。打开“窗户”:相送“希望”“幸福”初冬的暖阳,洒进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俄语教室。一堂课临近尾声,61岁的俄罗斯籍外教娜杰日达·瓦西里耶夫娜·拉祖姆科娃轻轻起了个头,带领学生们深情地唱起俄文歌曲《哦!严寒啊严寒》。“孔夫子的家乡曲阜是座安静而美丽的小城。在我心中,这里是最适合读书人做学问的地方。”拉祖姆科娃说。得益于俄罗斯秋明国立大学与曲阜师范大学的友好合作,5年前,精通俄语、法语、意大利语等6门语言的拉祖姆科娃从家乡秋明市来到孔子故里,教授俄语与俄罗斯文化。在俄语中,“娜杰日达”是“希望”的意思,拉祖姆科娃十分乐意学生们称呼她“希望老师”。她教的多名学生多次在高校俄语大赛中获得佳绩,有的学生还因此得到公派留学机会,这让她特别高兴。俄语系2018级学生刘连旭说,拉祖姆科娃严谨、敬业,她的课程,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我教学生们俄语,为他们打开一扇希望的窗户;他们教我汉语,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华文明的窗户。”拉祖姆科娃说,过去5年,是她30多年教育生涯最高产阶段,她与中国同事一道,撰写了3部专著,发表了30多篇论文。拉祖姆科娃介绍,每次回俄罗斯度假,她都乐于向人们讲述在中国的见闻与感悟。其中,谈的最多的还是孔子及其“有教无类”“学而不厌”的教育思想。她爱给俄罗斯孩子们讲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让他们学会帮助和同情弱者。两年前,拉祖姆科娃获得“齐鲁友谊奖”,这是山东省为表彰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励。在中国的这些年,她以曲阜为圆心,走过哈尔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等10多个城市,但曲阜始终占据心中特殊的位置。“曲阜保留了古老中国许多原生的、民族的文化基因。”拉祖姆科娃说。言谈中,记者了解,拉祖姆科娃十分珍惜在中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原本去年已到期,但她第二次续签任教合同,再续与孔夫子的缘分。“追随孔子的脚步,你就会幸福。”拉祖姆科娃给记者写下赠言。网红“洋教”:亲历、共享发展往蜡烛上喷“水”,蜡烛升腾起火焰;往化学器皿里加入液体,绿色泡沫蹿至屋顶……一身白大褂、戴着护目镜、发须花白的“洋教授”戴伟,用一口流利的汉语,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向中国孩子们展示化学世界的神奇,引来“哇”声一片。戴伟今年61岁,来自英国,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聘教授。这位拉祖姆科娃的同龄人,20年前就来到了中国的大学校园和实验室,一直没有离开。上个世纪80年代,戴伟第一次来中国参加国际会议,爱上了中国。1996年,这位年轻的化学家接到北京化工大学的邀请后,辞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化学系教学委员会主席职务,来到北京。当时,中国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待遇等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我英国的同学、同事都不理解我的选择。我说,我相信中国的发展潜力,几年以后你们来中国看看,才能明白我为什么要来中国。”戴伟回忆说。来到中国后,戴伟成为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聘教授。2001年,他荣获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中国政府友谊奖。200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是我国颁发给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戴伟表示,中国大学教育及科研领域的飞速发展让他感受最深;作为亲历者和共享者,特别庆幸当年的选择。去年以来,戴伟开通短视频和微博账号“戴博士实验室”,将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视频上传网络,成为“网红教授”,目前粉丝已超过300万。再过几年,戴伟就要退休,他表示将继续留在中国从事科普工作。“很高兴能继续在中国进行科学传播,继续见证中国创新发展新气象。”戴伟说。合作办学:共享“融合”“情谊”古城苏州,有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外国老人,每天骑着自行车,怡然穿行于大街小巷。他是江苏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古德曼。“20世纪70年代我来中国读书时,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只有80万,现在这个数字已接近4000万。这是非常惊人的变化!”古德曼说。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建西交利物浦大学。教职员工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籍教师占教师队伍的80%。早在1976年,古德曼就曾来华留学。40多年来,他多次深入中国各地参观考察。2014年,已经退休的他来到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所大学,继续教育和研究事业。古德曼认为,西交利物浦大学把中国的教育精华和西方高等教育的成功实践融合在一起,是了不起的成就。目前,该校拥有1.7万名学生,发展迅猛。“过去50年,我先后在世界上7所大学工作过。‘大学’是催生思想和学习的地方,而它就在这里。”古德曼说,自己有一个梦想,要为共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出力。3月的一天,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东帝汶总理夫人伊莎贝尔在信中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品质、对东帝汶人才培养的帮助表示赞赏和感谢。底,来自东帝汶的45名学员到达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为期1年的非学历培训。电工技术、数控加工、计算机绘图及产品设计、企业实践……“干货”满满的培训紧张有序地展开。学习之余,中国师生经常邀请东帝汶学员一起用餐、过周末。“班主任老师就像我的第二个妈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像我的第二个家。”东帝汶学生乔迪说。结束学习回国的那一天,东帝汶学生的行囊里塞满了中国结、香包等纪念品。“他们说,他们想把一年里的回忆,全部打包带回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应媛波回忆。记者了解,近年来,浙江不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层次与规模,让中国教育的“朋友圈”汇集更多人气与情谊。截至,浙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已达18743人。(记者 魏圣曜、胡浩、陈席元、魏梦佳、顾小立)
農諺說:“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當前,夏糧豐收已到手,秋糧豐收有基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夏糧產量創曆史新高,全國夏糧總產量14739萬噸,比上年增加143.4萬噸。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夏糧增產豐收,為穩住經濟大盤積蓄力量,為應對各種挑戰增添了充足底氣。“豐收來之不易。”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向本報記者表示,受疫情以及國際局勢影響,農產品國際貿易格局發生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也在逐漸顯現,“豐收答卷”對端穩“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意義。全年豐收,基礎紮實眼下,夏糧已經歸倉。各地繃緊弦、加油幹,壓茬抓秋糧。在東北肥沃的黑土地上,小麥陸續進入收割季。一望無垠的金色麥田,大型聯合收割機來回馳騁,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層層麥浪被卷入機械中,金黃的小麥一顆顆收入“囊”中……北大荒集團九三分公司農業發展部工作人員介紹,今年的小麥單產預計可達382公斤。“瞧,已經開始結莢了,一棵最少50多個莢。”8月初,吉林省乾安縣大遐畜牧場的職工曲富貴正在田間查看大豆長勢,“豆稈長到我腰這麼高,差不多有1米2,還能長,今年秋收產量沒問題。”曲富貴信心滿滿。在中部平原,農民臉上揚起自信的笑容。安徽省太和縣張槐村,種糧能手徐淙祥沿著窄窄的田埂,查看抽穗的玉米。夏糧已歸倉,新一茬莊稼是老徐心頭的“寶貝”。“今年夏收,小麥畝產再創新高!”老徐激動地說,“一年兩季,好好看管,今年收入肯定錯不了。”河南省靈寶市西閻鄉種糧大戶常項生,最近正忙著給玉米澆水。“小麥已經入倉,玉米長勢也很不錯,畝產肯定過噸。”在南方的汪汪水田裏,晚稻株株青綠。“今年大通湖區早稻收割全程機械化率達到了98%以上,再加上天氣晴好,早稻豐收已成定局。”在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北洲子鎮,種糧大戶沈文超幹勁十足,他要趁著最近的有利天氣,盡快完成晚稻插秧。立秋過後,廣西壯族自治區岑溪市岑城鎮垌尾村的村民們,抓緊農時忙“雙搶”。早稻收獲基本結束,糧食生產進入緊抓秋糧關鍵期,春爭日,夏爭時,“金黃的早稻剛收,綠油油的晚稻秧立馬就下地”。夏糧已豐收,秋糧長勢好,全年糧食豐收基礎紮實。“夏糧豐收到手,秋糧麵積穩中有增,糧食生產總體形勢向好,我們有能力、有底氣、有條件完成全年糧食生產目標。”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豐收成果,來之不易從江淮沃野到華北糧倉,夏糧“豐收答卷”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政策精準發力,穩住種糧預期。“43畝地有2500多元種糧補貼,夏糧剛打下來,錢就到了賬。”河南省鶴壁市金山街道岔河村糧農盧偉國高興地說,“糧食補貼、農機補貼,真金白銀讓俺願意種糧,多種好糧。”“有種糧補貼、規模化種植補貼、大豆玉米套種補貼,種糧大戶租地、買農資貸款也有優惠政策。政策這麼好,我們明年想再多包一點兒地。”內蒙古巴彥淖爾農保姆生物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杜博說。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夏糧小麥促壯穩產補助資金60多億元,支持小麥搶種、促弱轉壯和“一噴三防”全覆蓋,兩次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共300億元,再次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大禮包”讓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科技保駕護航,助力穩產增產。在江蘇省射陽縣臨海農場,一台台北鬥導航小麥無人收割機,在金色麥浪中齊頭並進,智能“吞”麥,精確“吐”粒。“今年小麥生產依靠智能農機,實現精確播種、施肥、施藥、灌溉和收獲,既省成本、效果又好,畝均產量能達到1200斤。”蘇墾農發臨海分公司負責人黃禮慶說。在四川省崇州市,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智能農機、遙感衛星、地麵感應裝置構建起數字化智慧農田管理係統。“動動手指頭就可以監測水稻生長情況。”集賢梁景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牟崇倫掏出手機,打開APP,點一下就能看到插秧機作業情況。以往“手忙腳亂”,如今熟練地“雲”上巡田,這位種田30多年的老農多了一份從容。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各地區大力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衛星導航、5G技術、無人機生產作業得到廣泛應用,藏糧於技正加速成為現實,會種地變成了“慧種地”。農戶辛勤耕耘,抗災勇奪豐收。河北省邢台市任澤區種糧大戶趙孟輝經營著800多畝糧田。去年10月份連續下雨,田間積水,眼看小麥播不下去。他抓緊排水晾曬,農機能進地時深翻土地,晾曬散墒,旋耕備播。終於在11月上中旬,完成了播種。今年春季,他又澆了“三水”,追施速效氮肥,噴施三次葉麵肥。“畝產高,加上今年價格好,一畝地淨賺500多元,效益是多年來最好的。”趙孟輝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今年夏糧豐收著實來之不易,克服了冬小麥晚播、農資價格上漲和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是在遭遇去年罕見秋汛後的抗災中奪豐收,是在曆史高點上的高位再增產。糧食安全,底氣十足夏糧能交上“豐收答卷”,離不開中國對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視。種優則物豐,糧安則民安。隻有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在零下18攝氏度、濕度小於50%的低溫庫中,一排排藍色種子箱疊放整齊。這是坐落於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新庫,於去年9月投入運行。“這是全球單體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強的國家級種質庫。”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種質資源中心主任李立會介紹,資源庫可容納150萬份種質資源,“能夠滿足國家未來50年種質資源安全保存、精準鑒定、新基因發掘和育種的重大需求”。位於海南省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多年來為全國各地農業科研人員的育種研究提供支持。目前,每年有來自800多家種業企事業單位的超8000名科技人員,到海南從事南繁工作。今年,來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何強,從海南三亞帶回近5000份種子材料,種在了長沙本部基地的試驗田中。盛夏時節,綠油油的稻田散發出陣陣清香。何強說:“我爭取從中挑選出更多表現突出的組合,培育出米質優、抗病性強、抗倒伏的水稻良種。”民非穀不食,穀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塘棲鎮超丁村黨委書記龐國偉,有另一個身份——田長。“現在種田,有‘三變一不變’。”龐國偉總結道,“田長在監管、機械田裏轉、種田能掙錢。不變的是,農田依舊是農田,而且是良田。”這兩年,超丁村裏的“小田”逐漸變“大田”。原來零散的耕地集中為三大地塊,大型機械可以跑了,耕地質量也提高了。今年8月1日,黑土地保護法正式施行,用法律守護“耕地中的大熊貓”。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主任謝建華認為,黑土地保護法把黑土地保護、利用、治理、修複等活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對黑土地資源實行全麵保護、綜合治理、係統修複的原則,為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一寶貴的土地資源提供了法治保障。為了讓糧食安全基礎更牢,中國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製度,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到今年底全國將累計建成10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保障糧食產能在1萬億斤以上。(記者 潘旭濤 李貞 葉子)
▌ 本文来源:东莞博隽进口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